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為什麼兒牙醫師不讓我陪小孩看牙?家長隔離的原因

作者: 盧育成牙醫師


有些大概 3 歲的小朋友蛀牙了需要治療時,我會和家長說明,能穩定接受治療的年紀大概是 3 歲半,每個人狀況不一樣,我目前遇過最厲害的是 2 歲 11 個月,是一個我還在台大的時候看過的小病人,上麻藥抽神經做假牙都可以而且都還不太會哭。

這禮拜我看診時看到一個定期來檢查的小朋友覺得有點眼熟,和家長確認之後我才發現到,這不就是那個紀錄保持人 2 歲 11 個月的小朋友小靜(化名)嗎?

原來他們也搬來高雄了,還都是來我們診所定期檢查牙齒,只是因為之前都給另外一個醫師看診,也換一個家長帶來,再加上小靜也長大了,現在都七八歲了,所以我直到這次才認出來。

能遇到以前的老病人讓人開心,不是每個小孩都可以這麼乖,我也遇過 4 歲了,卻還無法溝通配合的小朋友...年齡是個參考,實際上的發展,每個小孩發展不盡相同。

事實上,小靜當初能乖乖治療,除了兒童牙醫基本功的工具介紹和她的天生氣質之外,還有一招也是兒童牙醫常用的技巧發揮了很大的功用。


家長:真的立刻安靜了


由於小靜年紀是真的比較小,要把她當成沒有配合能力的小小孩或是懂事的大小孩來治療讓我有點猶豫,最後因為小靜有表現出良好的溝通能力,我和家長討論後決定先給小靜一個機會,讓她先像大小孩一樣直接治療看看。

一開始,會先從簡單的工具介紹讓小靜熟悉看牙醫的工具,讓她慢慢習慣看牙齒,熟悉了就比較不會恐懼,然後一步步去越做越進階的治療。

小靜的家長也在小靜旁邊陪著,只是小靜似乎對牙科工具在嘴巴沖水很不能接受,一沖就崩潰大哭拼命掙扎,眼神不時飄向家長,似乎在尋求家長的幫助。

由於已經和家長溝通過可能有這樣的情況,所以我和家長使了一個眼色,家長就和我們之前說好的一樣,轉身離開診療間,關上門去候診區休息等待。

小靜在看到家長準備要離開的時候,哭得比之前更大聲,可能是希望讓家長回心轉意留下來陪她。只是事與願違,家長還是離開了。

神奇的是,家長出去把門關上之後,小靜就立刻安靜下來,可以冷靜地和我們說「嘴巴有水」、「我要抓癢」、「牙齒不舒服」,沒有哭沒有鬧,比很多年紀更大的小朋友更厲害。

治療結束,和家長報告一下小靜後來的狀況,家長也說她自己都嚇一跳,怎麼開門時還在哭,她一走門一關就立刻安靜了?到底是為什麼差這麼多?


對家長依賴是條簡單的路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小朋友跌倒了,有大人在的時候,可能會放聲大哭來尋求家長的秀秀,如果大人顯得很緊張的時候會更明顯;但當沒有大人在身邊時,可能小朋友自己眼淚擦擦膝蓋拍一拍就站起來了,沒事。

這中間的差異在哪?是自己跌倒時都比較不痛嗎?應該不太可能吧?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哭泣能不能得到家長的慰藉?有大人在,哭一下可以得到秀秀,值得;沒大人在,哭到天荒地老也沒人理,哭是很累的,比較容易自己停止哭泣,哭個一下兩下舒緩一下心情就好了。

自己忍耐跟向家長討秀秀,顯然後者是條比較簡單的路,小孩子都是很聰明的,簡單的路跟困難的路,當然是走簡單的路會比較好走。這道理應用在小孩逃避刷牙、小孩要睡前來一瓶奶也都是通用的,哭泣雖然會累,但能迅速得到報酬,值得!

所以兒童牙醫為了讓小孩降低出現這樣依賴的行為,有些醫師會讓家長躲到醫師後方小孩看不到的地方,有些會乾脆請家長暫時離開診間,讓小孩不要抄短路,正面和兒牙醫師對決 溝通,好好練習怎麼配合看診。

當她發現牙醫診間有這樣的一個公式:

「 乖乖看牙 = 有爸爸媽媽陪我
哭哭吵鬧 = 爸爸媽媽在外面等我 」

她會學習著怎麼去面對牙醫診所的這個公式。





規則一致、賞罰分明



當然,不是每個小孩都會像小靜這樣家長一關上門就立刻消音,常常會是家長離開之後,會先哭得更大聲,來「挽回」家長,要當他們發現單純的哭鬧沒有用了,才會去尋求其他方法來應對看牙齒,可能是消極性抵抗,也可能是正面回應牙醫。

當小孩做出了兒牙醫師希望的反應,醫師通常會給予一些正面的回饋,可能是請家長回來,可能是小獎品,可能是口頭的獎勵,讓小孩知道怎樣的反應是牙醫師希望他們幫忙的,之後就可能會越來越配合,成為一個平順的看診模式。

小朋友出現我們不希望的行為,忽視他或是把獎勵品拿走;小朋友出現我們希望的行為,則給予獎勵,這是行為改變技術的基礎。只要規則一致,賞罰分明,就算是還不會說話的小小孩其實也能慢慢學習去配合。

而家長的陪伴與否,就是一個很好應用的「獎勵品」,小孩表現良好時讓家長陪伴著,小孩表現不良時讓家長離開,讓小孩知道怎麼樣是好的行為,慢慢學習該怎麼做。

實際上執行當然不會都這麼簡單,這可能要再依照小孩狀況去應變。如果家長真的無法接受看牙時有可能不能陪在小孩身邊,可以先和兒牙醫師好好溝通,換用其他配合治療的方法,好的溝通才會有好的治療。


家長永遠是小孩最大的依靠



後來小靜還需要來好幾次治療,試了兩三次確定「有家長在小靜就是會哭鬧,不在就沒事」之後,家長就乾脆讓小靜一開始就自己進入診間,安靜地完成治療之後,家長在候診區開心的迎接小靜,稱讚說你很厲害,我們去買你最喜歡吃的布丁,然後和我們道謝,手牽手一起離開診間。

需要和家長隔離的時候,不是每個小孩都像小靜一樣都能安靜勇敢的離開診間,有些小孩真的可能比較緊張,永遠都是哭著看完牙齒的。只是不管是哪一種小孩,不變的是,看完牙永遠都是奔向家長的懷抱,親子間的羈絆,只有更緊密,不會因此而疏離。

給小孩一個機會試試看,也許他能表現得比你想的更勇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