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診遇到一個小孩跟他的家長,兩個隊友的目標跟行為有點不同調。隊友 A 覺得牙齒很重要,努力把小孩的牙齒顧好,但小孩又屬於高倔強的個性,真的會跟你耗一整晚的那種,又很討厭刷牙,結果變成小孩不讓隊友 A 刷牙。小孩食物太大塊會用剪刀剪小塊一點,讓小孩比較方便吃。
另一個隊友 B 覺得刷牙有刷就好,小孩比較喜歡給他刷。小孩食物太大塊就隊友自己把他咬一咬,咬成比較小塊再給小孩吃 (隊友本人好像有些蛀牙...)
三個月不見,蛀牙從一顆變兩顆,一面變三面。
跟隊友 A 的訪談可以看得出來隊友的用心,防蛀牙噴霧、兒童漱口水、睡前奶也提早到一個小時。但小孩的反抗也真的讓隊友 A 很無力...
小孩真的就是不配合,怎麼辦?
這個問題,就像經典電影食神的台詞一樣「這個問題施主你要問你自己。」你覺得什麼比較重要?當要小孩子乖乖刷牙(暫時)就是不可能的時候,你只剩下兩種選擇:小孩會哭、要刷牙;小孩不哭、不刷牙,你會選哪個?
我丟了一個模擬問題給陪小孩看診的隊友 A:如果今天你小孩在那邊玩刀子玩得很開心,你把刀子收走,他會大哭吵著說他要玩刀子,你這刀子,是收呢?還是不收呢?
這觀念我說了很多次,但我覺得這是家長帶兒童牙醫最需要了解、最核心最核心的一個觀念:「你覺得哪個比較重要?」
如果你覺得不刷牙蛀牙了、不像玩刀子那麼危險,小孩不會哭比較重要,也是一種選擇;如果你覺得小孩牙齒健康很重要,哭不哭是其次,這也是一種選擇。
選擇前者,那治療的目標應該是「怎麼讓蛀牙不要擴散太快」;選擇後者則是「怎麼樣不要有蛀牙」。目標不同,期待就不同,當狀況真的有變,也就不用太自責。
原則在哪很重要
今天這個小孩又剛好有個狀況是他很討厭去保母家,每天早上從家長開燈要叫他起床那一刻開始,小孩就開始反抗,直到被送去保母家為止。因為反抗的太厲害,早上根本沒法幫他刷牙,從以前的一天大人幫小孩早晚兩次刷牙,變成一天只有晚上那次刷牙。
在上面這段,其實我們看到了兩個不同的應對法則。對於送保母家這件事,家長是採用不管你反抗再慘,該去的你還是得去。但對於早上刷牙這件事,變成小孩反抗,所以就乾脆不刷了。
對大人來說,可能隱隱約約知道那條「可以」跟「不可以」的界線在哪。但對小孩來說,都是他不喜歡的東西,為什麼一個只要抵死反抗就可以不要做,一個是哭到死還是得做,他沒有一個原則可以去依循。
雙頭馬車跑不快
今天這個家庭最大的難處在,兩個家長間的目標似乎是不一致的,雙頭馬車很難跑得很順暢。沒有說哪條路才是對的,只是至少要有堅定的目標跟方向。
兒牙醫師是治療小孩牙齒的幫手,可以幫助家長去達成治療的目標,但治療目標要怎麼訂定,決定權終究還是在家長的手上。小孩的牙齒健康是大人的責任,讓我們一起朝向共同的目標前進!
延伸閱讀:
親一下,易蛀牙?
怎樣成為神隊友,而不是豬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