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1日 星期一

昨是今非,我們如何去面對變化的世界?

作者: 盧育成 兒童牙醫




「我們以前小時候都沒刷牙、乳牙也都沒治療,還不是活得好好的」大概可以是一秒激怒兒童牙醫的前三名金句。

因為以前這樣做很 OK,所以我現在也這樣做就對了,真的是這樣嗎?

上周末參加了今年的兒牙學會大會跟學術研討會。最大的感觸是覺得時代在變,保持著「以前我們怎麼樣,所以現在應該也要怎麼樣」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譬如說,這次聽到吳敏駿醫師分享一些覺得大概 90% 都認為該做根管治療的牙齒,但吳醫師在病人願意一起努力的前提下,試著把牙齒留下活性、不用抽神經而成功治療牙齒。以前的理所當然好像沒有那麼理所當然。

或是楊惇茹醫師提到上顎正中多生牙建議要拔除的時機點可能在恆牙尚未萌發時拔除,能讓併發症發生的機率降得比較低。

或是林瑩澤醫師分享說偶爾會見到恆牙門齒變異彎曲牙 (dilaceration) 的成因,可能跟以往認知的撞傷無關,而可能跟乳牙門牙的感染有關(所以乳牙雖然會換還是得好好治療)。

或是補牙用的汞齊銀粉、某些時候根管治療會用的福馬林,其實也在過去一直都是牙科界的標準材料,雖然一般民眾聽到可能會嚇一跳,但其實牙醫使用這些材料是非常合理、合法的東西。但近年來也開始慢慢被汰換。

科學上這些「昨是今非」的情形其實很常見,譬如說地動說(地球是平的 → 地球是圓的)。這也是科學的迷人之處,可以被推翻,可以被證偽,而可以承認錯誤,承認最有可能是事實的理論。

不是說我們要反過來去苛責以前你怎麼這樣做,以前的做法可能在那個時空當下是已經最好的做法,只是當我們知道一條可能更好的路,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想要試試看,但我會想要去嚐試看看。


不只是醫療本業在變動


而不只是醫療、科學會這樣有所轉變,其實生活也有許多面向在改變,譬如說地瓜以前被認為是窮人在吃的,現在卻是種養生食品,可能要注重養生的人才會特別去吃它。

剛好前陣子蔡依橙醫師最近舉辦的大型論壇也有類似的感觸,台灣過去三十年 人均 GDP 增加了 10 倍,幾乎可以說是不同的社會了。

世界每天都有所不同,如果我們只抱持著可能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成功」 經驗,想要去持續「複製」成功經驗,可能會有碰壁的時候。


該怎麼做呢?


老實說,這個我也沒有一個正確答案,或該說,有人會有正確答案嗎?每個人都在摸索。也許事後我們可以看出有一條路可能比較順遂,但現在我們肯定是看不出來的。

我自己的答案是,保持著開放心態、接受新的可能、嘗試、修正

以前覺得一定要抽神經的牙齒,有人成功不抽神經而保留下來了。

以前覺得蛀牙一定要挖乾淨,結果現在有一種方法是完全不挖蛀牙直接套牙套竟然長期下來效果也不錯。

如果要自學校畢業後就不再獲取新知,或是認為只有那個才是「對的」方法,那可能會被世界的趨勢給狠甩在後頭。別的行業我不知道,台灣牙醫師們真的非常的上進,六日常常都在進修要賺牙醫師的錢去開課就對了

新事情新方法很多,很多有時候不見得新的東西就比較好,去看看別人走過的路或做過的研究,去嘗試然後修正,可能是我們能作得到的比較好的路。

「永遠有做得更好的空間」是我最近從非醫療領域的課程中得到的一個啟發。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以前乳牙都不用治療,為什麼現在乳牙要治療?」這問題的回答可以有很多:現在的零食糖果比以前多上十倍不止;現在發現乳牙不好會影響恆牙;現在人希望小孩能有良好咀嚼能力跟美好的笑容等等等。

你希不希望小孩過得比你以前更好?

我希望,那你呢?


追蹤乳牙保健後續消息



延伸閱讀:


2018 年兒童牙科醫學會大會簡短心得
新思惟論壇《當代家長的煩惱》:如何和小孩面對未知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