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看牙到睡著的小睿

作者:盧育成 兒童牙醫




「你很喜歡貼紙對不對,今天我們要來幫牙齒貼貼紙喔!貼完...我們今天拿大貼紙,好嗎?」我對小睿說明今天要做的事情。

他後面的乳臼齒黑黑的,快要蛀牙的樣子,在跟媽媽討論之後,我們決定幫小睿的後面牙齒做溝隙封填,預防蛀牙繼續擴散下去。

小睿再一個月就滿五歲了,對平時診間充滿新生兒的我來說,已經算是小哥哥了,但他畢竟只做過塗氟的動作而已,我跟媽媽都不確定小睿可以接受治療到什麼程度,尤其我們最後決定要幫溝隙封填的牙齒有六顆之多。

一次六顆承受得住嗎?這個問題在不同的病人身上會有不同的答案,還是要多方觀察小孩的狀況再去調整。

「不然我先幫你保留作六顆牙齒的時間,如果順利的話我們就一次做完;如果他太緊張的話我們就分兩次。」媽媽也覺得這樣不錯,欣然接受我的建議。

沒想到狀況出乎我們意料之外。


用橡皮帳小雨衣不是會很緊張...嗎?


「盧叔叔要做什麼事會先跟你說,你看,這個是小螃蟹,會這樣咯咯咯,幫你張大嘴巴,嘴巴才不會累。

還有這個綠色的小雨衣,穿上去會緊緊的,這樣子幫牙齒洗澡時就不會一直跑到你的嘴巴了。

太緊的話跟盧叔叔說喔。」我一邊說明,一邊把必要的工具放上去。

因為溝隙封填時最重要的就是要隔絕口水,封填的特殊樹脂才能好好的卡在牙齒上面。

有些小朋友會不喜歡那緊緊的感覺,有些甚至會開始哭鬧掙扎,我偷偷的觀察小睿的反映。

眉頭稍微皺了一下,但馬上就放鬆了。

我暗自鬆了一口氣,繼續一邊跟他說明步驟,一邊把牙齒清乾淨,準備上窩溝封填的封劑樹脂。

花了大概五分鐘把右邊下面兩顆做完之後,我發現小睿扭了扭脖子,然後...眼睛開始閉了起來,我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了...

站在一旁的媽媽看著小睿,發現他怎麼好像沒有動靜,問我小睿怎麼了。

「他剛剛在找頭比較好躺的位置,然後睡著了。」我小聲地回答媽媽。


不痛、放輕鬆的狀況才會睡著





之前曾經有家長問說,小孩子睡著了是不是因為你們的麻藥有安眠的作用?

不過牙醫常用的打在牙齦上的局部麻藥,只會讓你不痛,不會讓你想睡覺。要麻醉醫師從靜脈打進去的麻醉藥物,才有讓病人睡著的效果。

也有家長看到小孩前幾分鐘還在哭,怎麼突然沒哭沒聲音了,是不是他窒息昏迷了,老實說這機率不高但真的有可能會發生,所以兒童牙醫看牙時要常常注意小朋友的呼吸狀況是不是正常。

不過通常小孩會突然沒聲音的原因是,他們常常不是因為會痛而哭鬧,而是因為「不喜歡、不開心」而哭鬧。

當他發現「哭了也沒用,而且其實好像不太會痛」的時候,很有可能哭一哭累了,就睡著了,這就是行為管理中的忽視的效果。

我很喜歡看到小孩在看牙的過程睡著,因為那代表他不會痛很輕鬆,嘴巴有小螃蟹幫忙張開,牙醫治療時噴的水有小雨衣擋住,牙齒的疼痛靠麻藥蓋過去。

一覺醒來,牙齒治療就完成了,我覺得這是看牙的最佳節奏。


從抗拒看牙到習慣看牙


那看牙時到底要怎麼達到這樣的理想狀態?

當然這個跟小病人的個性跟敏感度有最大的關係,還是可遇不渴求。

不過除了選擇適合的工具、俐落的手腳之外,醫師跟病人跟家長的信任感,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小睿這次的約診其實是近期的第二次約診。

他是從兩歲開始就有固定找我們看牙的「老」病人,別的小朋友可能在一兩歲時看牙還會哭一下,但小睿從一開始就是乖乖地躺在媽媽跟我的腿上,會幫忙張嘴巴、不哭不鬧。

到了三歲半以後開始能自己躺上診療椅而不需要大人抱住,每次看到這種小孩長大的時刻,都會讓我很感動。

小睿媽媽每三個月都會來檢查一下跟塗氟,每次檢查我都會先問媽媽最近還好嗎?

通常小睿媽媽都會說沒什麼事,但媽媽這次跟我們說:「他的下面門牙有在搖耶?可是他才四歲...有這麼早換牙的嗎?」

我確定一下小睿年紀:4 歲 11 個月,然後再檢查一下他下面門牙,嗯,真的是在換牙了。

我先好好的跟小睿溝通,問他想要自己拔還是我幫他拔?

「兩種方法都可以,有些人想要自己拔,有些人不敢自己拔會希望盧叔叔幫他處理掉,你比較希望怎麼做,盧叔叔再看怎麼幫你。」

小睿呆了一會,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決定,就看了媽媽一眼,看起來沒太多意見,我就讓媽媽過來一起討論。

「媽媽你看,他真的在換牙齒了,下門牙大概 5 歲半到 6 歲半的人都很常見,不過有些時候可能 5 足歲就開始換了,那個也沒關係。(詳情請見:乳牙長牙換牙懶人包

他也快 5 歲了,雖然這樣偏早,但沒有什麼影響,這樣他就是我們的紀錄保持人了,哈哈哈。」

小睿媽媽聽完從訝異到放心,既然不影響恆牙整齊,就讓小孩再等等,先處理後面乳臼齒快蛀牙的問題。


醫師你說的都是真的


過了兩個禮拜,小睿要照約好的時間來做溝隙封填時,媽媽一看到我就立刻跟我說:「盧醫師,他下面那個搖晃的牙齒,吃草莓就掉一顆了,真的就像你所說的一樣!」小睿媽媽有點激動地跟我分享這禮拜的狀況。


非當事草莓

「我覺得小睿這樣對掉牙齒的經驗非常的好,他並不會有那種被強迫的感覺,還好我有聽你的話沒有硬要拔掉。」

而且你上次這樣有先跟他討論,讓他有種『原來會有人聽我的意見,原來大人要對我做什麼事會先跟我討論。』被尊重的感覺,真的非常感謝你!」

雖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去跟孩子商量,但至少去跟孩子溝通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也在有限度的條件下去跟孩子共同做決定,是我很喜歡做的事情。

孩子其實就是這樣慢慢地長大的,做決定,也是要練習的。


家長-病人-家長的金三角





小睿在治療睡著之後,媽媽問說可以拍個照片讓爸爸也能看看嗎?

「可以,但等我把這邊小雨衣調整好讓媽媽你拍,好嗎?」

家長們常常會想要記錄一下孩子成長的過程,這個我也能理解。有時候醫療的狀況不太適合拍照,爸爸媽媽們真的想記錄的話,最好是先跟醫師詢問一下現在的情形適不適合拍照,甚至有時還要問一下跟診的助理們希不希望入鏡,互相尊重一下隱私。

我看到小睿這麼厲害,反問媽媽說:「小睿今天的表現真的很好,我想分享給其他家長看,請問媽媽可以分享照片給我們放到網路上,讓更多家長知道這故事嗎?」

媽媽立刻回答說:「當然可以!」

其實好的醫療,不是只有醫師在跟病人唱獨角戲,回到家裡之後,還是要靠爸爸媽媽一起完成照顧小孩牙齒的任務。

當家長-醫師-病人都有信任感時,再大的困難都可以一起去面對。

有問題是好事,好好溝通、好好找出答案是最好的解法。

好的家長,一切都好。




本文照片經由家長授權使用,請勿擅自轉傳照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