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育成 兒童牙醫
去旅行時,如果不知道怎麼點菜,看看別桌的人桌上的菜色,如果喜歡了,直接指著它說,請給我跟他一樣的菜色,這樣是可行的。
可是如果你去醫院,看到隔壁的病人在看完醫生好了起來,你會去指著跟他說,我要跟他吃一樣的藥,這樣子是不可行的。
因為他的狀況,跟你的狀況,就是不一樣。
不同的狀況有不同的醫療建議
而且不要說不同人的之間的狀況了,搞不好我們一個人自己,在不同時間的狀況都不一樣。
一年前,只有一顆蛀牙、只蛀在咬東西那一面大概 5% 大小、淺淺的蛀牙,三個月就來定期檢查。
一年後,10 顆蛀牙,每顆蛀牙都有牙縫、咬東西那一面、靠臉頰那一面的蛀牙,每個蛀牙還是 30% 以上的範圍有蛀牙,上次看牙已經是一年前了。
就算這是同個病人,一個好醫生,也應該給出不一樣的治療建議。
高蛀牙風險的病人,就該使用更積極一點的治療方式。
就像癌症三期、四期,跟癌症零期的建議治療方法,就是會不一樣。
當癌症三期的病人,需要的是標靶治療、達文西手術、良好的醫材。
而不是便宜的維他命、或是那些可能比糖果還便宜的藥。
令人灰心的是,很多時候,家長會跟醫生說,你這樣不是一個好醫生,你不像隔壁的人一樣叫他多吃維他命就好了。
《人慈》這本書說,壞事會讓人一遇到就心灰意冷,可是好事可以以量取勝,來讓人保持正向善良。
前提是,要有人提醒他們,好事在發生。
護理師、急診科醫師已經慢慢遠離台灣。
你的一句話,可以決定,要讓哪種醫師更願意留下來。
是說好聽話的、還是願意說實話的。
張貼留言